中原油田文一联污水处理站(简称文一污)、文明污水处理站(简称文明污)、胡二污水处理站(简称胡二污)分别隶属于采油一厂、采油三厂和采油五厂。文一污于1991年底建成投产,设计规模为12000m3/d,目前实际水量为11000m3/d;文明污于1989年底建成投产,设计规模为16000m3/d,目前实际水量为12000m3/d;胡二污于1992年底建成投产,设计规模为8000m3/d,整个站承接的污水总量已达8000-9000m3/d。这三座污水站分别于1995、1996年实施了“水体改性工业性实验”改造工程。现只有胡二污水站超负荷运行,其余两个污水站还没有达到设计规模。“水体改性工业性实验”工程实施后,为控制系统腐蚀和结垢,要求将水体PH控制在8.5-9.0之间,向水中投加大量石灰乳,这三座站均将原站内500m3加高收油罐改造为一次沉降罐,500m3斜管沉降罐改造为二次沉降罐,站内无收油设施,无法收油,水中处理药剂与浮油形成吸附性悬浮物,在水中悬而不沉;由于石灰乳投量太大,水中固体悬浮物含量剧增,大大超过沉降罐原设计处理负荷,经常堵塞甚至压塌斜管,造成停产事故。沉降罐沉降效果差,还影响到后续处理设备压力滤罐的过滤效果和出水水质,全站不能实现水质稳定达标,进而影响到文中、文明、卫城、胡状、庆祖等油田注水效率和原油采收率的提高。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,中原油田勘察设计研究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,进行了近三年的刻苦攻夫,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实验取得了多项成果,并和采油厂密切合作,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细致深人的论证探讨,提出《文一污、文明污、胡二污水处理站改造完善工程设计方案》,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和先进高效处理设备,提高了污水站自动化程度,取得了可喜成果,三座污水处理站均实现了长时间水质稳定达标,全局水质监测排名分别为第一、第三和第四名,使中原油田污水处理技术再上新台阶,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
1 改造前三座污水处理站共同存在的主要问题
1.1 加药系统经常发生故障,无法实现pH准确控制
“水体改性技术”实施后,加药自控系统靠内探头连锁计算机远传实现自动控制,整个系统运转不灵,经常发生故障。叫探头寿命短,易损坏,价格高,每支近千元,但半月左右就需更换新探头。自控系统发生故障后,由于无设计程序和相关资料,且原制造单位设置了密码系统,无法自己维修,自控系统经常处于瘫痪状态,pH自控难以实现,pH忽高忽底,无法合理加药。且高pH污水与低PH污水混台后发生二次沉降,严重影响水质达标。
1.2 沉降罐分离效果差,处理效率低,排污困难
三座污水处理站沉降罐采用传统的同向流沉降模式,即沉降罐内水流方向与固体悬浮物沉降方向一致。这种沉降方式以去除原水中污油和有机悬浮物为主,以去除ss为辅。但三座污水处理站自1995年开始陆续实施“水体改性工业性实验研究工程”以来,力控制腐蚀与结垢,在水中投加较大剂量石灰乳,以将水体pH控制在8.5-9.0之间。这一处理工艺使处理站污泥量剧增,大大超过沉降罐原设计排污负荷(原设计排污负荷为处理水量的3%,水质改性后污泥量为水量的12%-15%),罐内大量污泥沉降,斜管被污泥堵塞甚至压塌,经常需停产清淤,更换斜管,严重影响污水站正常生产运行。沉降罐排污系统运行效果差,排污常发生短路,在排污阀周围形成漏斗,排污率仅3%左右,罐底污泥堆积达2-2.5m,不仅缩小了罐内有效沉降容积,减小了沉降时间,还增加了滤罐负荷,缩短了滤罐反洗周期,滤后水质恶化。为了方便清淤,有些站不得不修建了排污明沟。而这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。
1.3 压力滤罐运行负荷高,处理效率低,滤料流失严重
滤罐是污水处理最后一道关口,直接关系到水质能否达标。三座污水站改造前共有22座滤罐,滤料采用单一石英砂滤料,处理效率较低。原滤罐采用喇叭口或挡板布水,穿孔管集水。单滤料比重相同,粒径不同,在反冲洗流化状态下底层细滤料易与上层粗滤料发生混层,大大减小了滤床有效过滤深度。喇叭口或挡板布水效果不理想,降低了滤罐有效利用容积。反冲洗配水采用穿孔管,阻力较大,配水不均,反冲洗效果不理想,旦易造成滤料流失,每运行2-3个月就需补充滤料。
1.4 全站自动化程度低
由于污泥量大,沉降罐底每个排污阀每两小时就需启闭一次。每座压力滤罐反冲洗操作每8h(个别站水量差时4h)左右进行一次才能保证滤料及时再生,保证过滤效果,因此排污阀和滤罐操作阀启闭十分频繁,人工管理难度大,易发生人为因素造成的水质超标问题。
以上几方面问题严重干扰污水站正常生产运行,影响水质稳定达标,进而影响到油田的开发和生产,必须尽快解决。
2 改造前三座污水处理站分别存在的主要问题
2.1 胡二污水站处理站超负荷运行